挖坑,还在施工中………………………….. 报告:现已施工完毕!

已读完

《82年生的金智英》

韩国作家兼编剧赵南柱的作品。印象中第一次看韩国作家的书,和韩剧里甜甜的爱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也许是近年来社会对性别议题的关注,描写女性生存境遇的书曝光度提升,我看这类书籍的比例还蛮高的,而每本书都给我带来沉重的压迫感,难受。我从小就对这方面的事情不太敏感,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也不会往性别方向想,甚至经常觉察不到那些不公平的现象。这本书带领着我回顾一个叫金智英的女性从小到大的经历,神奇的是尽管在不同的国家生长,不同的年代,女性的境遇总是那么的相似。作者描写得细致入微,大大小小的事情总有共鸣的时刻,但我依然是幸运的,作为独生女会被呵护着成长,不存在父母的偏爱。社交媒体上的性别歧视依然存在,但发声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受害者被给予勇气说出真相,为自己伸张正义。庆幸自己生在现在这个时代,也希望这个社会在这方面能越做越好。

“明明粥品店是我说要开的,这间公寓也是我买的,孩子们是自己读书长大的,你的人生走到现在的确已经算成功,但这绝对不是你的功劳,所以以后要对我和孩子们更好,听见没有?看你这浑身酒气,今天你就睡客厅吧。”

“是,当然!一半都是你的功劳!小的听命!吴美淑女士!”

“什么一半,少说也是七比三好吗?我七,你三。”

上面这段对话我觉得是整本书里最妙的一幕,母亲的精明能干以及理直气壮决定她的家庭地位,她从前虽然受到了不少委屈,但在这段婚姻里她是有话语权的,她敢于直言自己的功劳,所以她算是幸福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智英的人生,她明知道自己受到了很多委屈,但她一直压抑着很多心里话不敢说出来,没有一个发泄口慢慢累积着这份不忿,最终酿成“悲剧”(说“悲剧”有点过头,就没那么如意)。

我很好奇男性阅读这本书会有什么样的体验,他们能体察和理解女性在某些事上的敏感和坚持吗?

《刑法学讲义》

在二月囫囵吞枣地看完了,现在在脑子里没留下什么印象😂 前面看起来还比较有趣,后面对于法盲的我来说比较枯燥无聊。

书中开篇对法律精神的讨论还蛮有启发性的,关于法律和正义、道德伦理关系,刑法权力的限度、法律的公平性,这些讨论让我意犹未尽,但这本书侧重点还是刑法学的具体内容,所以法理只是点到为止,之后看看能不能找到相关书籍过过瘾。最后附上罗翔老师的叮嘱:

三件不要做的事。 1.控制自己内心的张三,人心隐藏着整个世界的败坏,你无法避免心动,但千万不要行动。 2.不要有知识的优越感,追逐知识只是让我们承认自己的无知。 3.学习法律不是钻法律的漏洞,而是真正认定法治的信念。

三件坚持做的事。 1.坚持阅读经典,与人类伟大的灵魂对话,走出我们固有的平庸与傲慢。 2.思想与行动并存,我思并不代表我在,我动方能印证我存,在每个个案中坚守法治的精神。 3.从爱抽象的理念转向对具体的人的爱,我们无法做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心怀伟大的爱,做细微的事情。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年度最佳!最震撼我心灵的一本书!刚开始看时觉得故事相互交错有些混乱但越看越有味道,作者将来访者和她的经历娓娓道来,真实而恳切,启发我也去审视自己的内心。

这本书也计划单独写一篇文章聊聊。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我个人觉得有点高开低走,前面的内容我都很感兴趣,还会想象着自己穿越某个朝代后该怎么办,但后面爱情工作这些我觉得有点无聊,但不可否认还是学到了很多知识。

总的来说这本书轻松而欢快,可以看个乐子,有些地方不可太当真,我看评论里大家有纠正一些张冠李戴的错误。看完了我还是挺开心的,结果在后记看到女人裙子那一句调侃,感觉非常冒犯,不知道为啥男同胞们会觉得这很有趣😳

《俗女养成记》

它有从女性的角度看世界,但没有《82年生的金智英》那样沉重,更贴近我记忆里自己的成长经历吧,所以非常能代入童年时期的自己。太喜欢江鹅了,读完后还去网上看了相关访谈,更进一步了解了她和这本书的创作。

读推荐序的时候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乖’分成两种,‘自然乖’和‘用力乖’……‘自然乖’在长辈眼里只能算及格,做人要想拿高分,全靠‘用力乖’”,看到这句话我陷入了沉思。我是从小就是个乖乖女,我的乖又是哪种乖呢?想到更小时候的自己还是蛮调皮的,会把邻居家折腾得鸡飞狗跳的,我的本性应该还是调皮捣蛋的,所以应该是“用力乖”吧。这一路走来,我基本都是循规蹈矩的,没有误入歧途,按照社会定义的“正常人”的步子走,没有让父母胆战心惊。在外人眼里这非常圆满,但自己的内心是有遗憾的,我觉得自己失去了个性,已经很难分辨我现在的追求到底是别人对我的期望还是发自内心的追求。

要聪明伶俐却听从爸妈和老师说的话,照顾好自己的功课并且主动帮忙家务,待人温文可亲自己却坚毅果敢,从事一份稳当的工作并且经营一个齐备的婚姻,最好玲珑剔透却又福厚德润,懂得追赶新时代的先进也能体贴旧观念的彷徨。大部分的人,像期待每一棵随手种下的酪梨树都能丰收结果似的,期待这些女孩都将理所当然成为优秀又好命的女人,和大家一样。那张优秀又好命的女人蓝图,我勉力跟着长了大半辈子的,我看也就这样算了,长成了的部分没让我容易多少,长不成的那些显然这辈子就不干我的事。两年前我还常常盼着,有人可以在生活里告诉我“没关系”,不料盼着盼着倒是发现,有什么好讲的本来就没关系。

小孩子在忙碌的大家庭活几年,就会知道“乖”分成两种,“自然乖”和“用力乖”。大人喂我吃东西的时候,我正好肚子饿,所以打开嘴巴吞下食物,那是自然乖;明明不想吃,却还是顺应大人的要求迅速吞下食物,会需要一点服从意志或忍耐的力气,叫作用力乖。我身为家里的投机鬼马屁精,很清楚“自然乖”在长辈眼里只能算及格,做人要想拿高分,全靠“用力乖”。

心情好的时候,那是爱心的堆叠,不耐烦的时候,好像在演灰姑娘捡豆子,那种时候折到男人的裤子,抓住左右两边裤头往中间一合,对折再对折出一个正方形,就算交差了,谁管你们穿起来前面有没有两条线,裤管挺不挺。

哈哈哈,这不就是我嘛!有时候心情舒畅,我就会把衣服叠得很完美,心情不好的时候糊弄了事就会挨骂。

我领悟到不做就不会被看出做得不够好的道理,但矛盾的是,妈妈身为媳妇,为了“用力乖”,不做是不行的。

做了没做好会被说,不做也会被说,前者是能力上的贬低,后者是批评太懒,我还是选择懒吧 hhh

也许是太早学会装大人样讲话,大家特别容易忽略,那个年纪的我还只是本着天性贪图怀抱与慰藉的小孩,也或许是,在他们自己的成长经验里,怀抱与慰藉从来不是正当需要,家里的大人们,对于把我培育成随时可以独立自救的人,向来非常同声一气,关于求存,他们只教我最有效的。

那一堂珠算课正好小考,是简单的二位数加法,我如坐针毡地看着同学们打算盘,不敢作弊在考卷填上自己心算的答案。发回零分考卷时,老师没有骂我忘记带算盘,她骂的是:“怎么那么笨,连心算也不会,就算心算太难,笔算也比珠算快啊,你傻瓜啊?”

我也有类似的经历,刚上小学的时候,我对老师的所有要求都是100%的满足,我不允许打擦边,如果没有满足全部的要求,我宁愿什么都不展示,那时候的我也不会给自己找借口,结果被打了好几次手心。

直到现在我依然庆幸自己身为一个人类,在成长的过程里,曾经有机会摆脱大人的注意力,以第一手的视野去探索世界。纯然由心底自生出来的求知欲,像是从体内蔓延出探索的触手,带着不知道危险为何物的全然安全感,试图在游走间触摸到答案。对我来说,那是这辈子所谓“学习的乐趣”的最高级,后来的学习,因为已经懂得各种自我设限,再也不曾那样兴奋有趣过了。

我曾经以为,阿嬷的盼望也是我的盼望。她盼望家人回到身边,有人陪她说体己话垃圾话,而我盼望的是新鲜的生命力。这两件事往往同时发生,让我误以为是同一件,以为为她带来快乐的家人,也是为我带来快乐的家人。相聚太美好,便显得平日的生活像是次要的、无聊的、暂时的等待。我和阿嬷一起期待着团聚的美好,盼望等待能够赶快过去,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平日生活的一部分。

以前的自己总在畅想未来怎么样,但现在长大了开始怀念过去,所以说活在当下吧。

家人之间的爱没办法非黑即白,相互依存就是同时损耗又修补着。

当时妈妈和姑姑两个人,做出这个让花童穿短裤的决定,自认英明的意气风发,相较于我和表姐盼不到一条蕾丝裙可以穿的黯淡心情,是难忘的对比。

哈哈,大人是这样的,想到我小时候生日想特想吃蛋糕,妈妈打着健康之名实则省钱给我买了个蛋糕坯子……

家人的节俭习惯,把我制约成偶尔与同侪脱节的人,虽然我的节俭标准相较于家人,已经是刻意迎合都会生活的改良版本,但是每当我在物质享受上,察觉脑中有“道德上限”的时候,都能感觉到远处的他们活在我的身体里。大概是这个原因,我并不讨厌那个偶尔不合时宜的自己。

阿公过世,子女们回来奔丧的时候,伤心欲绝的二姑问我为什么那么平静。这个问题我想了十几年。我在感受上的觉知的确比别人延迟一点,不算正常,即使如此,在阿公入塔,甚至对年之后,二姑预设的那份哀恸从来没有发生在我身上,我自己不是不觉得奇怪。想起这个男人曾经疼我爱我,浮现的是思念和感动,是绵长飘忽的感伤,却不是哀恸。

后来我明白,其中一种我小时候无法理解的东西,是寂寞。每个人面对生命的尽头,有他自己最终极最私密的寂寞。死亡对任何活人来说,从来不是一翻两瞪眼的已知,而是隐身在黝黯之中的未知,要独自走上这样一条陌生道路,没有人能不寂寞。即使有信仰,有心理预备,有旁人陪伴,那份寂寞一样挟带在血液当中,循环在七窍六腑。不得不拥抱这份寂寞,大概是我所见过,阿公和阿嬷的人生中最困难的一课。

这是我“叫人”的进阶课程。熟络的人容易叫出口,陌生的人比较难,不想叫人的原因每次都不同,但是结局全是乖乖开口。除了大人们的坚持以外,妈妈那招先把称谓说出来,对我来说也减少很多难度,她说叫阿姨我就叫阿姨,她说叫老师我就叫老师,只要鹦鹉学舌几个字,就能把群众压力转开去。我再大一点学会当着长辈的面,傻笑问妈妈“啊欲叫啥”,让他们七嘴八舌去厘清彼此的亲缘关系,告诉我该叫妗婆叫叔公,大人兴奋讨论过一阵以后,便不太需要招呼小孩当暖场,我叫完人也就可以恢复自由。

到最后,不管遇到什么牛鬼蛇神都能彬彬有礼地先叫一声,功夫就算是练成了。不能说没有实质的好处,会叫人的小孩的确比较得人缘,无论是长辈平辈,看到来人落落大方的态度,通常也会端出自己最得体的样子来交陪,往后无论要亲密或疏离,总归能够留在友好的框架当中。大人面对人前扭捏的小孩,或许也能压着耐性赔笑一阵,但损耗的终究是孩子的长辈缘和家长的人情。“摆脸做自己”跟“好好叫人”之间,各有便宜可占,也有亏可吃,只是人在江湖,总会遇上不得不过的场,不能不赔的笑,小时候有练过,或许要比长大不得不练容易一些。

偶尔在人海流动之间,我能察觉出那些扛着与我相似框架的同类,默视相认,但也只能得一个知情,潮流与时代正在改写“好家教”的定义,不仅有可循的脉络,还有堂皇的理由。从前爸爸妈妈能够充满自信地纠正我,我在他们那个世界哪里失了家教;但是在我所处的这个时空里,我知道自己继承的轮廓正在式微,越是为其中的差别感到惊异,越不敢作声。

人听话就是图个安逸,随大人安排穿什么吃什么,读什么学什么,我只要乖乖照着做,自然可以走在人生坦途上,不是吗?好吧,显然不是。听不听话都是自己的选择,我的人生没有一丝一毫需要怨叹家里的大人们。

父母和旁人出于关爱,或社会制约,往往期待我们能够拥有更体面、更实用的伴侣,但我们的幸福,却在每一次比较的当下,立时褪去原有的闪亮,减去几分力量,人生的艰难也复胖一些。

所谓的社会标准,让绝大多数的女人必须疲于奔命,才能勉强及格,倒是明显叫人发现标准并不合理。要是大家都耸耸肩说“好了啦可以了吧”,理直气壮为自己撑腰,肯定自己每一个决定,都是当时当下的最好,相信此刻的我就是最好的我,不再紧盯着做不到的事情烦恼,其实,天也不会塌下来,但是我们会安乐自在许多。当然我不是说,天从来不会塌,而是根据历史经验,天要塌不塌随的是它的行程,很少会参考我们的表现成绩,并不是差一分塌一下这样的计算法。含血流泪把自己逼到极限,却发现距离合格标准还有一步之遥的当口,天地忽然就塌陷在眼前,这种事也是有的。所以,在此郑重邀请你,把握有限的今生,先一起耸耸肩,挺这个既优秀又普通的自己一把吧,那些需要努力的事,反正放一阵也不会有人偷做了去。

整理完读书笔记又是深深地触动,好多文字的共鸣。好奇她是怎么创作的,保持着孩子般童真的口吻,那样真实而可爱。看起来作者小时候就对很多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尤其是孩子与大人的关系这点,其实是蛮微妙的,重读书摘又被带着回顾加审视自己过去二十多年的人生。

《清单人生》

读《清单人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我看得最入迷的一本书,为了看它其他事情都放下了,3个半小时就把它看完了。现在想来觉得神奇,当时我怎么就着了迷。

又是一位台湾女作家的作品,感情细腻地讲述了九个孩子的家庭故事。每一篇故事都是真实的,读完有种无法言说的难过,尽管我没有经历类似的事情,但我能共情这些孩子的感受。读完后开始回味每个故事,惊奇地发现父亲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缺席,这点也值得深思。下面摘录一些令我触动很大的文字:

我指出一个错误,那只是个非常细小、无关紧要的小瑕疵,他的反应却非常剧烈,肩膀很快地拱起来,背部连动地微弯成弓形,脸侧向与我相反的方向。

她掩着脸,哭倒在沙发上:“你不认真念书,你爸爸都不想回家了。他说,你是扶不起的阿斗,让他很失望,看到你就心烦。怎么办?爸爸不想回家了。”

“为什么哥哥的标准比我低?”小茉莉如此问过。 “因为你是女生。”怕女儿不懂,明玉又加重语气,“记住这个道理,在这世上,女生表现九十分,跟男生表现八十分,在外人眼中是差不多的。更要紧的是,即使你可以表现出九十分,放在心底就好,在男人面前不要太骄傲。一旦你太强硬,压过男人的锋芒,就是自己把日子搞得很难过。”

“现在想起来,反而觉得有些悲哀,我丈夫对女儿的爱是有条件的。”

“不是读书的压力,是一种格格不入的压力。”

妈妈笑吟吟地对我说:“不要害怕,无论你长到多大,妈妈都会保护你的。” 听到这句话,我宛如在冬天被扔进游泳池,全身冰凉。

老师,你知道小孩子最怕什么吗? 小孩子最恐惧的事情,很好懂的,那就是:跟别人不一样。

我没有把他的异状告诉丈夫,管教汉伟是我的责任,我若向丈夫抱怨,也许他忍住不说,心底却会想:我把儿子交给你,你怎么没把他带好呢?

书写到一半时,我跟她提起正在写学生的故事,有些埋怨地跟她说道:“你的存在多少动摇了我的想法。你看,你母亲的教育方式很强势,你的成就却如此杰出。我时常写着写着就想到你,想到你心底难免有些冲突,也许高压教育还是可能见效的?” “你怎么会误解我目前的成就是我母亲的功劳呢?我现在可以告诉你,假设我妈采取更柔软、更有弹性的教育理念,我的发展很可能比现在更好。”

母亲两极化的反应,让我成了一个非常好胜、得失心很重的人;此外,为了和喜怒无常的母亲相处,我变得很敏感、很擅长察言观色。这些人格特质的好坏,长大后很难分说,但对一个不到十岁的孩童而言,我觉得太沉重了。

“你平常不是最喜欢说,谁家的小孩成绩那么烂,要我千万不能沦落到那种地步吗?现在,小表妹的成绩糟透了,你竟然没有意见,这不是你的真心话吧?” 众人停止了咀嚼。 “你给我闭嘴。”母亲气得双眼涨红。 妹妹的嘴角扯了扯:“我又没有说错,我说的是实话,是实话为什么我要闭嘴?如果我考出跟小表妹一样的成绩,你有办法接受吗?你一定觉得我的人生要完蛋了吧,怎么可能像现在这样云淡风轻地说‘成绩不是最重要的’?” 在那一刻,她的侧脸、她的轮廓、她挥舞双手的姿态,无懈可击地像极了我妈。

首先,母亲忘掉了她也是个妻子、是个同事、是社会上的一员,甚至是她身为“自己”的身份,她太执着于扮演好“母亲”这个角色,在这个关系中,跟她对话的演员只有我和妹妹。只要我和妹妹的反馈稍微不符合母亲的期待,她的情绪就会低落,然后把这份失望转移到我们身上,我和妹妹的日子好坏完全取决于她个人的阴晴悲喜。 其次,母亲对于“成功”的认知太狭隘了,她定义中的成功,就是在学术上、职业上取得稳定、可供辨识的成就。至于美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生活中那些琐碎而美好的小事,母亲觉得这些都是次要的,花太多时间就是浪费生命。我幸运一点,一个侧身,侥幸穿过了这么狭隘的缝隙,妹妹惨一些,她跟母亲的标准格格不入,自信心近乎全毁。

《一瓢纽约》

因为“纽约”出现在书名里去看的,是一本随笔,作者的人生经历丰富,读起来仿佛在与一位见多识广的老友对话,很有意思。准备之后再整理书摘,若是还有些别样的感悟便单独写篇文章。

今天豆瓣给我推送了年度书籍什么的汇总,最后有一块记录了今年去世的作家,没想到其中就有张北海先生,唏嘘不已。

《美之地图》

读完这本书后当场写的点评:

搜地理的时候看到这本书,简直是一个宝藏,以前的我对女性美的认知非常单一,看到电视里明星的模样觉得那样才算美,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体会美是多样的,这本书带我认识了世界各地女性不一样的美,有不少照片是在难民营拍摄的,联想到她们的生活不禁有些难过,我以前会说句“愿世界和平”就过去了,但最近在看 maya angelou 的一本书非常鼓舞人心,不由地反思自己的“无为”是不是太懦弱了,还是应该为之做些什么的。

《长安的荔枝》

某日刷视频嘉宾有马伯庸,我一听他讲故事就被吸引了,怎么说,他也许不是那种天马行空讲故事的人,但他一定是个非常擅长从细节出发补全一个故事的人。果不其然,我看他的小说基本都是这个风格,当你知道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如何把其中的经过写得精彩,这是亲王独到的功力。

这本书是基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引发的联想,鲜荔枝是如何跨越万里从岭南运到长安的呢?整个过程跌宕起伏,同时也让我们见证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弥补了史书上的不足。对于荔枝的运送技术作者应该是花费了很多时间考察的,作者之前写过《长安十二时辰》,所以对长安城必然也非常了解,我蛮喜欢这种基于史实的叙事,作为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会比较买账。但整个故事的情节虽说曲折,但趣味性稍逊一筹,并不是很吸引人,所以喜欢听故事当个小说看可能会有点失望。立意方面算是老套路了,小人物被卷入大事件的洪流中,劳累奔波换来的却是逐出了长安,讽刺了官场的黑暗,尽管老套但我想大多数人都会买账,毕竟老百姓还是占多数的。

《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

一度想弃但最后还是看完了,前面内容不是很喜欢。有的观点不赞同,有的观点又太常规没有欣喜的感觉,不过最后两章的内容勉强还行,讲城市与人,对于阿那亚和范家小学的故事我之前不知道所以还蛮新鲜的。前面讲商业的部分感觉作者是盲目的乐观,举的那些例子看着叫我尴尬,无法说服我能推导出他的结论。

《1984》

非常恐怖压抑的一本小说,读的时候能预料到温斯顿的结局,但万万没想到另一个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尽管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也有很多读者说它不存在与现代社会中,但当你阅读的时候,很多东西还是能与现实联系起来,不禁后背发凉。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多么矛盾呀!

记忆中我觉得为什么会长期处于战争状态那部分的设定很精妙,无谓地消耗资源而没有生产力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无法提升,食不果腹,但明白国家处于战争中又能调动大家的民族情绪,可以为自己吃不饱穿不暖的境地帮政府找理由。感觉这个逻辑挺通的,只要处在一个新闻被极端控制,社交受限的情况下,这种社会的稳定性蛮高的。

不过最终奥布兰的行为举止真的让我很费解,他一方面明白这一切的邪恶,但另一方面他又维护着这一切。他明明可以不拉拢主角,直接成为他的审判者,可他偏偏要整这一回还给温斯顿一本书,这一切的动机是什么?观察?做实验?可能就像书里所写的,这是一种“双重思想”,虽然我明白这个词代表的含义,但我真的无法想象成为这样一种人,我宁愿求个解脱。

《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

非常通俗有趣!我快看完了!准备看完后细读整理一遍诸位思想先贤。

已经看完了,等待梳理成文。

《悉达多》

感觉“悉达多”这个名字有点熟悉就开始看了,这本书看得真是莫名其妙,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看他人的评价很多人都对这本书赋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读完这本书使得他们内心平静,但我并没有这种体验。

全书围绕着悉达多的经历展开,周围的人完全成为了单一个性的配角为了主角而存在。开篇对悉达多的描绘仿佛当今网络文学中的龙傲天,不对,龙傲天一般会有个下坠的经历之后再惊艳所有人征服所有人,但悉达多简直就是个万人迷,借用豆友的描述他“出身高贵、相貌俊朗、天资聪颖、求学是学霸、恋爱睡花魁、经商发大财、修道能成仙”,可谓是顺风顺水的人生,再加上我总觉着他有股傲慢劲儿,我真的很难产生共鸣。

仔细想了想,如果有一个人他高傲自大,但他确实有才学有见识我觉得我是能理解的,但是这本书的问题在于,它给主人公冠上一切世间最美好的品质,直白地告诉读者主人公的形象,却没有透出一些细节让我能印证这些形象,作者的描述都太虚了,主人公仿佛一个空壳子,壳子上写满了美好的词汇,但他的内里确实空的。

中间描述悉达多堕入俗世那段过程还蛮精彩的,我想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些共鸣。作者描述了悉达多醒悟的过程,我明白他想表达的意思大概是“要想出世必先入世”,但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啊,悉达多只是在找借口”,他完美的形象破裂了。

这本书对我来说充斥着自恋情结,虚无缥缈的真谛在我眼里还不如脚踏实地做个俗人,我开始是有点鄙夷的,但后来看到有豆友为黑塞的辩解(也许自恋没那么糟?):

对我来说黑塞的魅力恰恰是引导人树立自己的自恋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我们无所不能,可以顽强地活过时代的蛮横霸道,坚守内心的安宁和良知。黑塞本人因反对德国右翼种族主义受到迫害,半生颠沛流离,遇到最后一位夫人之前感情生活也不顺利 (怪不怪他自己暂不讨论),他需要这样一个城堡一样坚固的精神故乡。我觉得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也需要,所以我喜欢他的小说。

在读中

《世界谍战和著名间谍大揭秘》

年初就开始阅读了,但这本书的故事太多啦,现在才勉勉强强看完间谍篇,谍战篇不知道还有多久能看完,之后想写篇文章摘录我印象深刻的那些人或故事。

《随园食单》

看的是张万新翻译成白话文的版本,嘿,古人吃东西也讲究!

《元周记》

穿越民国元年,你会见证哪些历史呢?这本书我看得很细很慢,它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以前学历史都是学那些著名事件,给每个历史人物安的形象都非常死板,要么是高大光辉的英雄,要么是阴险卑鄙的小人,挺无趣的。这本书根据1912年的《申报》的记载,讲述了民国元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故事,透过这些世界,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另外还有很多被遗忘的名字浮出水面。我非常享受看这本书时看到一个陌生名字去查对方资料的过程,每个人都值得被铭记!

《人心可测》

我本意是想找找训练面部表情的书,因为我可太不会拍照摆表情了🤦‍♀️ 没想到查到的都是脸部微表情和心理学相关的书,不过这本书走的不是严谨路线,以说书人的风格讲韦小宝的故事,从没看过的我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

《何为良好生活》

大部分书我只要看了基本都会坚持下去,但这本书从一月早早开篇,却迟迟都没读完。开篇就是伦理学对我来说还是有点太难了,所以先放放等到我有些相关概念再回过头来看。

《万物发明指南》

也是早早开始却还未收场的书,前面的设定真的很有趣,但后面逐渐无聊化,成为一本工具书。但我还是决心把它看完。

《汽车标志大全》

一系列的工具书,适合车盲了解了解各国汽车工业和各个品牌的发展历程,我是从德国开始看起,嘿,还蛮有趣的。

《我的天才女友》

这本书其实能看得很快的,但我看一点就想哭,有一天哭得稀里哗啦的,就放下了一段时间没看,没想到再看之时又是看得鼻子一酸,眼泪在眼眶上打转就不敢看下去了。

早听闻这系列书的大名,曾经还想作为生日礼物送人,还好没送,我认为这本书不适合送人,这本书是独属于我的礼物,我不想让别人看。

小时候的自己是敏感脆弱的,长大后开始慢慢收起这些情绪,期待自己成为自己理想中那个冷静理智的人。表面上看我比以前进步太多了,已经很久没为细枝末节的小事儿伤身,成为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但如果一层一层剥开我的心,那最深处的秘密还是曾经的那个我。

尽管你把那些记忆埋葬,但当你阅读时,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成为了锐利的钩子,把那些你曾苦苦遗忘逃避的一切都重新摆在你面前,那种震撼我贫瘠的语言无法描述。

和朋友表达了我的想法,他很疑惑我的童年那么痛苦的嘛。ummmmm,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回顾过往我觉得童年很幸福,衣食无忧,几乎所有的烦恼都来源于与人相处的脆弱敏感,在现在的我看来这些都是些无意义的内耗,过于在乎他人感觉的后遗症,这些过往伴随着我对它们的否定被埋葬。但是我无法否认的是那些情感是真实的,在特定的时刻它们会在脑海浮现,于是我进入当时的自己,感受那时的情绪,体会那种“幼稚”的痛苦。

也是这本书,让我深刻意识到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的不同。近几年阅读的源头可能是阿西莫夫的科幻世界,但更滋养我的是那些女性作家的作品:《知晓我姓名》带给我最初的震撼,那细腻的文字让我心疼却又能感受到无尽的力量;《82年生的金智英》这个故事表面上看风平浪静,但从小到大的伤痛一点一点累积,到最终爆发,我最难过的是从一个上帝的视角看是能理解金智英的痛苦的,但她身边最亲密的人是很难明白的;《俗女养成记》比前两个故事更轻松愉快,更贴近我儿时的记忆,她写出了我那些表达不出的情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虽说讲的是娃,但每一个娃都脱离不了母亲的影响,笔触也十分细腻深入。在男性作家的笔下,女性大多数情况下是配角,他们的叙述更宏大,很多时候是那种英雄之旅式的描写,我看这类书的时候自动脑补我是男主角,经历了这跌宕起伏的人生。而读女性作家的作品完全是另一番体验,我不再是阅读故事,我在阅读情感,我在体验主角每时每刻的情绪,非常不同的体验。当然,我能想到也有男作家能带给我这番体验,比如巴克曼的《清单人生》。我觉得这两种写作方式也没什么高下之分,但我期待未来不再有“男性作家一定些那样的书,女性作家一定写这样的书”这类刻板印象。

快速阅读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看的时候记了写笔记,也有认同的地方,但整体来说不太喜欢这本书,很多地方不能说服我。

我不太爱做家务,家里东西比较多显得很凌乱。在看这本书时和之前我都非常羡慕那种能把家里打理的一尘不染的人,但现在貌似已经和自己和解了,我就现在这样子挺好的。我喜欢把拥有的东西全部摊开来摆在我能看到的地方,即便看上去有些凌乱但我能快速扫视一圈就能找到我想要的东西;那种把什么东西都收起来收纳到看不到的地方的方案,表面上看好整洁,但需要时还得想想放哪儿了,往往翻来翻去才能找到,我讨厌这个过程。

有件事非常能体现“我喜欢将一切摊开来”的心态。以前在学校宿舍里柜子空间有限,只能将衣服一件一件叠起来存放,费劲儿找起来又容易乱。现在自己在外租房有专门挂衣服的地方,尝试把所有衣服都用衣架挂起来,这种感觉太美妙了,什么都一目了然,也不会把其它衣服弄乱。唯一的不足是随着衣服的增多,衣架挂不下了,只能按季节收纳一部分衣服。

虽然表面上的简洁整齐做不到了,但干净卫生还是得注意,家里铺着地毯我每周末都会吸一下尘,这大概是我唯一坚持的家务了…其它地方我的态度就是按需求来,脏了再去处理。

《拖拉一点也无妨》

这本书貌似很短小,看完就忘光了,没给我什么启发,属于看了个寂寞。

《纽约艺术博物馆》

因为有段时间准备去纽约玩看了一系列纽约相关的书,但最后却没有去成,有点遗憾,但我想之后总是有机会的。

规划行程前走马观花看一遍还挺有帮助的,我看下来感觉自己对大都会不是很感冒(没啥艺术修养很多作品都不了解);MoMA 看起来有很多我知道的作品,想一睹真迹;古根海姆的展品看起来都蛮抽象的,还蛮感兴趣的;惠特尼看上去也蛮吸引我;摩根图书馆这个我挺好奇的,不知道能不能摸一摸古老的藏书,大概率不可能的估计都是放在玻璃柜里只能远观;最后民间艺术博物馆书里虽然没花什么篇幅讲,但民间艺术这几个词就很吸引我想去了解了解看。

《纽约旅游全攻略》

被安利了很多地方,但不知时效性如何,可能很多信息都过时了。

《萨巴厨房:懒人快手营养早餐》

重点不在早餐,而在于“懒人”二字,想看看懒人能做些什么吃的,没想到翻了翻就没什么懒人菜,对我来说还是还蛮费心的 💔

《科学变美的100个基本》

我蛮喜欢这种非常系统地整理变美的方方面面,平常在刷社交媒体视频什么的都太零散碎片化。这本书涉及的内容很多,但不够细致,我觉得很适合对怎样变美一窍不通但又渴望知道能从哪些角度入手改善的朋友,但如果你每个方面都很了解想获取更深入的见解那就会有些失望。

列举一些我之前没关注到或是知之甚少的点:正确的呼吸,眼神是可以被训练的,动态时视觉识别优先级,行为举止,面部表情的锻炼,表情管理,表情肌联动的纠正,如何笑。

哈哈,虽然有这么一大串注意事项,每回拍照都拍不好事后开始反省要好好学习下表情管理但最终都不了了之,这事儿就随缘啦。在变美这件事儿上我唯一持续关心过的问题就是护肤了,从青春期开始我脸上的痘痘就没停过,一度会因此感到自卑,各种产品也都尝试过,医生看过无数次,也吃过蛮多药的没啥卵用,并且痘痘即便消退了也会留下一片粗糙的皮肤。每个时期长痘痘的地方都不太一样,今年的痘痘很喜欢围着下巴这一块长,现在摸起来还有几颗小痘,真是令人发愁。我没有太大的颜值焦虑,平时也不化妆,但我对光滑的皮肤是有执念的。今年八月底的时候,开始尝试早C晚A的组合,痘痘还是一如既往的长,但皮肤会比之前细腻一些,我本以为C是有美白的作用的,但作用在痘印上几乎没用,所以可能还是得买额外的美白产品。

《裤子剪裁与制作》

别被吓着,我可没当裁缝的打算,这本书讲裤子的面料比较细致,想了解下方便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