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地球脉动》第二季第1集 岛屿,很是震撼。前几天刚去过岛上游玩,到处都是人,以及人们牵着的狗狗,在海边玩儿看过去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海,能零星看到几只鸟,基本见不着大片群居的生物,所以总觉得缺了些什么。我这人挺少看纪录片的,但这部看了个开头就停不下来。在动物园看过很多动物,但那种逛法只是看个稀奇,我和它们是有距离感的,但在这片子拍摄的镜头里,那些动物们的眼睛好似会说话,配上精彩的解说,塑造了丰富立体的动物形象。看的是英文版加上我是动物盲,所以收集了些资料了解下纪录片里出现的岛屿和动物,顺带谈谈当时看到的感受。

Isla Escudo de Veraguas 埃斯库多岛,巴拿马海岸线

Pygmy three-toed sloth 侏三趾树懒

侏三趾树懒(学名:Bradypus pygmaeus)是树懒属下的一种,仅在巴拿马博卡斯德尔托罗省的一个小岛(Isla Escudo de Veraguas)上生活。一如其名,此种对比起其在大陆上生活的近亲,体型细小得多,体重仅是它们的40%,体型也较它们小20%,相信是受岛屿隔离影响的岛屿侏儒化。过往的观察发现此种特化成仅在该岛上的红树林(Mangroves)生境生活。

侏三趾树懒的种群数目暂时未有确切数据,但由于分布极为狭窄,过去曾估计其数目约在三百头以内。但近日的统计发现其总数仅余下79只,远低于早前估计的数目,令此物种的存活机会变得更渺茫。自2006年IUCN红色名录已把此种列为极危物种,表示其面临灭绝的机会极高。

看的时候猜测是树懒果然没错,行动缓慢,但为了寻找伴侣他加快了速度,这段看得太有意思了。它黑溜溜的眼睛好萌好可爱,还有那独特的三趾,配上它那圆滚滚的身体,完全没有金刚狼那种不好惹的气质,反倒是更显可爱了。

Komodo 科摩多岛,印度尼西亚

Komodo dragon 科摩多巨蜥

科摩多巨蜥(学名:Varanus komodoensis)又译科莫多巨蜥,俗称科摩多龙,属于巨蜥科巨蜥属,是现存世上体型最大的蜥蜴,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四个岛屿。

据估计,现存6,000头科摩多巨蜥,集结于印尼小巽他群岛,科莫多岛有1,700头、林卡岛有1,300头、莫堂岛(英语:Gili Motang)上有1,000头,弗洛雷斯岛可能有2,000头。

在2005年底,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推测科莫多巨蜥和其他巨蜥可能也是有毒。2009年,同一位研究人员发表了进一步的证据,证明科莫多巨蜥有毒。颅骨的MRI扫描显示下颚中存在两个毒腺。研究人员从新加坡动物园中一条生病的科莫多龙的头中提取了其中一个腺体,发现该腺体可分泌几种不同的有毒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的已知功能包括抑制血液凝结,降低血压,肌肉麻痹和诱导体温过低,导致猎物休克和失去知觉(它们可在不到半小时内杀死猎物)。

从可可爱爱的树懒,一下子过渡到凶猛的蜥蜴上,对比之下反差挺大的。纪录片里介绍它大概十英尺长,150 磅重,真的称得上巨型动物了。它最吸引我注意的是舌头,我本以为这种大型动物主要依靠的是强大的咬合力撕咬猎物,但没想到它的舌头是像青蛙一样弹出来的,并且它的舌头分为左右两半,我情不自禁想到了鸭舌哈哈哈。

这类大型动物一般都有领地意识,“一山不容二虎”,看几只巨蜥为了食物/交配权打起来时我还脑补了把对方干死甚至吃掉的画面,但并没有发生,整个过程有点像摔跤比赛,压倒即胜利。不过查到的资料说科摩多巨蜥会吃掉自己孩子,算是一种调节种群数量的手段。

Madagascar 马达加斯加岛

Lemur 狐猴

狐猴科(学名:Lemuridae)是哺乳纲灵长目的一科,是树栖动物,主要分布于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狐猴的鼻子短,耳朵大而尖,眼睛大;尾巴很长且呈弧形,外观类似浣熊的尾巴。属杂食性,以水果、昆虫及小型动物为食。

品类繁多,体型最大的是大狐猴(Indri)总在树上安家,体型较小的环尾狐猴(Ringtail)一般成群结队地在地面上生活,极小的驯狐猴(Bamboo Lemurs)只吃竹子,还有生活在荆棘林中的冕狐猴(Sifaka)。

前面看大狐猴生活在资源丰富的森林中,不愁吃喝,在树与树之间穿梭好不惬意。但后头镜头转向冕狐猴妈妈带娃觅食,一阵心酸,干旱的环境下食物缺乏,更何况树枝上长满了刺,踩着它有多疼呐!

Fernandida 费尔南迪纳岛,厄瓜多尔

Marine iguanas 海鬣蜥

海鬣蜥(学名:Amblyrhynchus cristatus),又名加拉帕戈斯海鬣蜥或钝鼻蜥,是仅出没在厄瓜多尔科隆群岛的鬣蜥科物种,独有在海中生活及觅食的能力。它们分布在群岛的所有岛屿上。它们主要栖息在岩石海边,但也会出没在沼泽及红树林。

海鬣蜥是变温动物,只能出入海中一段有限的时间。但若是在岛屿附近的浅水区,它们可以在水中逗留达1.5小时及水深至15米。[4]它们随后会回到自己的地盘哂太阳取暖。若身体冰冷,它们不能有效的运动,容易成为猎食的对象,所以在取暖间它们特别具有攻击性。在繁殖期,雄性会变得高度地盘性。雄性会聚集大批雌性,与之交配及防范其他雄性。

海鬣蜥会因应食物供应情况而改变大小。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期间,藻类数量大减,海鬣蜥的长度减少了达20%。当食物供应回复正常,海鬣蜥会还原其长度。估计它们的骨头可以缩短达10%。

海蜥蜴是素食主义者,主要入海吃藻类。哈哈,看起来像个王者,没想到只是个青铜。由于岛上缺乏植被,很多生活与海蜥蜴形成共生关系,有只小蜥蜴趴在海蜥蜴头上把这儿当成捕捉苍蝇的栖息地,蛮有趣的。

海蜥蜴在沙子中产卵,孵化出来的新生儿得自行前往大海与爸爸妈妈回合,这个过程十分惊险,因为有其它猎人虎视眈眈——游蛇。

游蛇科(学名:Colubridae),又称黄颔蛇科,是爬虫纲有鳞目蛇亚目下的一个蛇科,是众多蛇科中拥有最多物种的一个科,数量几乎占据世上过半的总蛇种。游蛇科下的蛇类特性较为普通,亦较为常见。

大部分游蛇科下的蛇种都是无毒的(又或者含有轻量而且对人体不构成伤害的毒素),因此对人类的威胁普遍不大。不过游蛇科当中仍然有一些蛇种带有强烈毒素(如非洲树蛇等),可是它们用以注射毒素的毒牙位处于口腔的较后位置。

刚出生的海蜥蜴与大批游蛇的追逐赛可谓是全片最大的看点,镜头有拍摄到一只海蜥蜴死里逃生的情景,惊险刺激。

sub-Antarctic island 亚南极地区岛屿,新西兰

Snares penguins 斯岛黄眉企鹅

斯岛黄眉企鹅(学名:Eudyptes robustus):是鸟纲、企鹅科的一种中等体型的企鹅。身高50-60厘米 ,雄性和雌性在外形上非常相似,但是雄性通常体型大一些。是一种黑白企鹅,头部有特征性的帚形黄色羽冠。头部、颈部和上体深蓝黑色。下体白色。裸露的粉红色皮肤位于红褐色鸟喙的下边。

栖息于南极亚温带。大部分露天栖息在岛东北部的森林或茂密灌木丛下,在繁殖季节,该物种主要在副热带辐合带觅食。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三种行为:一般,攻击和性行为。食物是由磷虾、鱿鱼和鱼组成的,鱼约占其饮食的18%。分布于新西兰南部的斯奈尔斯群岛,也在此地繁殖,也活动于塔斯马尼亚海域和澳大利亚南部。

属于该岛的访客,在冬天来临前登岛繁殖。


Buller’s albatross 新西兰信天翁

新西兰信天翁(学名:Thalassarche bulleri,英文名:Buller’s Albatross)是信天翁科小信天翁属的鸟类。这种信天翁在澳洲海域很罕见。主要分布于南美洲。

信天翁属信天翁是一种大型海洋漂泊性的鸟类。其体形最大者展翅可达3.5米。

据考查, 信天翁是现存鸟类中寿命最长的一种, 平均寿命为50 一60年, 最长者可达80 年。有趣的是, 信天翁在“婚姻”方面竟与人类有相似之处, 人们常用鸳鸯喻“恩爱夫妻” ,其实堪称楷模的应首推信天翁。雌雄信天翁结成“夫妻”前一般都有二、三年的“自由恋爱史” 。一只幼鸟破壳而出后, 要在海上生活八年左右, 然后才飞回出生地寻找配偶。当一只雄乌发现有雌鸟从头顶飞过时, 便“引亢高歌”以期引起异性的注意。雌鸟听到召唤后, 便降落下来。双方先彼此端详一番, 若中意, 恋爱关系就确定下来。接着双方翩翩起舞, 尽兴而散。当中还不时以喙互触, 形似人类的”接吻”。随后彼此为对方梳理羽毛, 完后雄性率先引颈呜喝, 雌性即随声附和。这样经过长达二、三年的“自由恋爱”,情投意合的双方才正式“成婚”。值得称道的是, 不论雌雄, 都对爱情忠贞不渝: 一旦结为“夫妻”, 便定终身, 若是一方中途丧偶, 那么另一方便终身独居, 而不另择配偶, 特别是在养育子女时, 双方共同孵卵育雏, 互相配合十分默契。

哇,看纪录片的时候就感觉信天翁对待感情不一样,它们不随便不将就,百科的介绍还真这样!

Seychelles 塞舌尔岛

Fairy terns 塞舌尔白燕鸥

白玄鸥(学名:Gygis alba):是鸟纲、鸥科的海鸟。体型较大,体长280-330毫米,翼展660-780毫米,体重100-140克。嘴较长,基部较粗,往尖端变细,且微向上翘,喙端具钩。鼻孔靠近嘴基处。翅较长,第一枚初级飞羽最长,尾呈叉状。跗蹠较短。体羽几全白色,眼周有一窄的黑色眼围。外侧3枚初级飞羽羽轴土色。虹膜褐色。嘴黑色,基部蓝色。脚黑色或淡蓝色。

栖息于海岸、海岛和开阔的海洋中。常成群活动。频繁的在海面上空飞翔。飞翔轻快而敏捷。 迁徙。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在黄昏和黎明时更活跃。飞翔轻快而敏捷,会借助风力,把握飞行方向和速度。休息时多在海岸岩石或飘浮于海上。以小鱼和鱿鱼为食,也吃甲壳类动物。会用嘴同时携带几条小鱼带回鸟巢喂养幼鸟。择树栖息。繁殖期为5-9月。从不为后代修筑巢穴,刚孵出的幼鸟具长利爪,能牢牢抓住树枝。分布于世界热带地区,全年在南大西洋、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中部的岛屿上出现,也是墨西哥沿海中南太平洋岛屿的季节性海鸟。

Black noddy 黑燕鸥

Seychelles fody 塞舌尔艳织雀

塞舌尔艳织雀(学名:Foudia sechellarum)是塞舌尔群岛特有的一种鸟,原生于群岛的库金岛、科西涅岛及弗雷格特岛,并被引进到阿里德岛、达罗斯岛及于2004年的到丹尼斯岛。它们原来的天然栖息地本为树林,但现时已适应了椰树种植园及花园等人工环境。

本物种主要以昆虫及小量其他小型的节肢动物为食,亦有辅以水果、花蜜及种子等其他食物,有观察发现本物种亦曾以海鸟的蛋为食。

Pisonia 腺果藤树 “捕鸟树”

科学家发现,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水域中,有一种树堪称鸟类杀手。它会用种子粘住落在枝头或树下的鸟类,使它们无法飞走。这种树便是“腺果藤属”。然而,这种现象似乎没有明显的原因。于是,有生态学家认为,这只是演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可怕现象。

在植物王国中,用粘液或倒刺使种子搭上顺风车的现象并不罕见。但腺果藤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尸体堆积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当鸟类落在或掉在地上的大片种子上时,它们根本无法逃脱。如果没有被捕食者叼走,那么大部分鸟会死在树下,最后腐烂分解。有时候,鸟死后依然粘在树枝上,看起来像是圣诞树的可怕装饰品。

塞舌尔艳织雀戳破了还未孵化的鸟蛋饱餐了一顿,白玄鸥妈妈回来发现不太对劲,但出于本能,依旧选择继续孵化,看到这里太难过了。还有被腺果藤树种子覆盖得无法动弹的雏鸟,在自然界的生存朝不保夕,能活下来的都是强者!

Christmas Island 圣诞岛,印度洋

Red crab 圣诞岛红蟹

圣诞岛红蟹(Gecarcoidea natalis),是一种仅在印度洋上圣诞岛和科科斯(基林)群岛才有的陆蟹。虽然只见于相对小的地区,但据估计可能有约一亿两千万只红蟹生活在那里,是圣诞岛上14种陆蟹中最多的种类。

圣诞岛红蟹主要是吃落下的叶跟花为生,但偶尔也会吃其他的动物,包括其他的红蟹,如果有机会的话。

甲壳最大可达116mm长,圆形,包含鳃。螯通常是一样的大小,除非其中一支受伤或脱落;在这种情况下,伤肢会再生,并在再生期间显得比较小。

雄蟹一般比雌蟹大,雌蟹通常有较小的螯。雌蟹的宽脐在长到第三年才变得比较明显。他们居住在地洞以避免日晒,因为他们仍用鳃呼吸,干死可能对他们是极大的危险(但它们不擅游泳,如落入深水可能淹死)。

圣诞岛红蟹以他们的每年往海迁徙以产卵闻名。在迁徙中,螃蟹群如此密集地布满往海岸的路径,因此甚至可以从空中看到这一奇景。义工们将陆上的螃蟹铲离道路。虽无心造成螃蟹的伤害,但数不清的螃蟹之中仍有部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伤害。

但自从2000年代中期,由于地球气候不断变暖,使大约50年前随货船到达的非洲长足捷蚁为患,大大威胁了圣诞岛红蟹的生存空间,使当地的圣诞岛红蟹数量大大减少。估计多年来当地有1.5到2千万只圣诞岛红蟹因为受到长脚蚁超蚁群袭击而被杀。

Yellow crazy ants 长足捷蚁

长脚捷蚁(学名:Anoplolepis gracilipes),英文俗名:yellow crazy ant(黄疯蚁)、long-legged ant(长腿蚁)或 Maldive ant(马尔代夫蚁),中文译名有细足捷蚁、长足捷蚁、长脚捷蚁、长角捷蚁,是捷蚁属下的一种蚂蚁,因为偶然引入澳大利亚和圣诞岛,而对二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灾难性影响。它不仅是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之一,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入侵蚂蚁之一,长约1-2毫米(0.039-0.079英寸)。

长足捷蚁体型较大,腿部和触角都很长,通体呈黄色或橘黄色。它广泛分布与世界各地的热带地区,在太平洋地区更为常见。

这片岛屿本是螃蟹们的天堂,它们每年繁殖季节会迁徙到水下进行交配,其中以红蟹的迁徙最为出名。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长足捷蚁被引入到该岛屿,原本无忧无虑的螃蟹们遇到了它们的天敌,每逢迁徙一旦靠近了黄蚁的地盘,它们便会成为黄蚁们的盘中餐。

Zavodovski island 扎沃多夫斯基岛,南极

Chinstrap penguin 南极帽带企鹅

帽带企鹅(学名:Pygoscelis antarctica):最明显的特征是脖子底下有一道黑色条纹,像海军军官的帽带,显得威武、刚毅。苏联人称之为“警官企鹅”。

生活在南桑威奇群岛、南极洲、南奥克尼群岛、南设得兰、南乔治亚岛、布韦岛、巴勒尼群岛和彼得一世岛等地的企鹅。其头部下面有一条黑色的纹带,使它们看上去好像在戴着盔帽一般,故又称颊带企鹅,亦因为它们有这些特征,它们成为了最容易被辨认的企鹅之一。它们体长72厘米,成年的南极企鹅平均重约4千克。全球迄今为止共有7,500,000对有繁殖能力的帽带企鹅。主要食物是磷虾、虾和鱼类。

整个纪录片的高潮和结尾!在扎沃多夫斯基岛上,生活着一大片帽带企鹅。企鹅妈妈和爸爸共同抚养着它们的孩子,它们俩每天轮流着照看孩子或是外出捕食。岛上并没有什么吃的,大企鹅需要下海捕食,这个过程中要跳入大海,游到离海岸线较远的地方,这是一场冒险,很有可能中途回不来了。下海那一段拍得太真实了,很多企鹅都不是自己跳下去的,而是被海浪拍下去或是站不稳掉下去的,透过镜头,能感受到它们心中的恐惧,但为了孩子为了家,他们还是咬着牙冲了。回来的时候,有的企鹅下身一片鲜红,走路一跛一跛的,不能想象它在海中经历了一番多惊险的生死搏斗。看到这一幕感动得眼泪要蹦出来了,生命太伟大了!生存太不容易了!

总结

每天生活在一个全部以人类主导的世界里,感受着人类社会中面临的种种压力和挑战,经常会有些烦闷或是抑郁的情绪,这个时候跳出人类社会,走进大自然,看看其它物种的生活状态,就能体会到除了生死,其它都是小事儿。人类社会那些坎儿算什么呢,我们有上顿接下顿的食物,繁衍的需求也没有那么大,有了后代也能保证吃喝不愁,生病了还有良好的医疗资源支撑,相比那些还在生存中挣扎的生物们,实在不要太幸福了!非常感谢有这么棒的纪录片让我们了解不曾关注的世界另一个角落,太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