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博客更新还是去年,如今今年都快要过半了,没想到时间过得真快。

没写博客的一级阶段,沉迷在 Mastodon 中发帖,过了一段新鲜劲儿也没后续了;没写博客的第二阶段,创建了小红书账号,最开始来美国的日子是新鲜的,还有些图片可以发发,再后来出门得少,只剩下一些文字感悟不配图也发不出来。嗯,看起来还是我的博客好,有一片自留地,好像也没太多人知道,可以放心大胆的抒发情绪。

没写博客的日子里,过得还挺不好的,日子过得倒蛮舒坦,但我知道自己一直没有成长,连原地踏步都没有,好像一直在倒退。我给自己找借口好像我一直在生病状态不好是正常的,但我内心深处知道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我好像是一直在逃避,逃避什么呢?我好像也没想清楚。

没写博客的日子里,我很少反思自己,也许有时候犯错后会有片刻改正的决心,但最后好像都不了了之了。想得多做得少。而我本身就是一个靠成就感推动的人,做得少后的结果就是觉得自己越来越废了。

推动我这次开始写博客的原因是前不久我完成了博士资格考试,在准备的过程中重新发现自己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表达沟通能力,我一直知道自己存在这个问题,但我好像从未正式它。从小我就是个内向的孩子,很少主动和别人说话,在一堆人中大部分时候承担倾听者的角色,也许是锻炼得少,即兴表达对我来说好难。另外我自我评价是个无聊的人,没什么兴趣爱好可以拿出来和讲,没有一个聊天的引子还挺难开启一段对话的。另一个问题是输入输出不成比例,这一年来我都像个筛子一样,不断的输入向我涌来但我从来没沉淀下来什么东西,记忆力也不太行,我觉得应该不是记忆力退化毕竟我还年轻,可能是我不用心记这些东西。当我很久没有输出的时候,我是恐慌的,因为有输出说明我有在思考,有思考才可能有成长。

现在的日子可能过于舒适了,我需要多和自己对话,多了解了解自己,让一切都顺其自然的活法表面是风平浪静的,但你不知道它背后暗藏的危机。

好久好久没更新博客了,写一条碎碎念证明我还活着。

最近“元宇宙”这个词比较火,我对它的理解的是建立一个大家可以相互联系的虚拟世界。今年年初看了一本书叫《游戏改变世界》,看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也一直在想象这一场景。想着想着就变成了春秋大梦:我,开了一家以此为生的公司,技术倒没有那么先进可以直接在家联机,玩家得到实体店体验。第一个体验店当然得开在我的老家,象征着新生,主题是史前社会,可以体验石器时代的生活,或是更早如何在恐龙横行的时代活下去。第二个体验店开在宁波,这是我生活了十多年的地方,从远古时期进入了古代,感受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衰,亦或是修仙???。第三个体验店开在深圳,在这里我愉快地度过了大学四年,这里是近现代区,由于现代生活的多样性,这里的故事最为丰富,可以体验不同的现代职业,还可以加入一些灵异元素,比如鬼怪。最后一个体验店开在我现在所在的城市,是幻想未来区,可以想象着自己夹着一艘飞船探索宇宙,或是与虫族战斗保卫地球英雄,也可以是刚从丧尸堆中逃出来准备投奔基地的凡人😂

(哈哈,基本上是看过各种不同小说题材的合集了!确认过眼神,这娃小说看多了 hhh)

在我的设定里,基本上是“单机”游戏,也就是说玩家进入的世界除了自己外都是 NPC,不过也会有些大家可以一起玩的世界,我当时的想法是,“单机”游戏的数据归属权是唯一的,属于玩家所有,玩家如果想要保存进度需要花钱买存储器,如果是多人游戏这个归属权就有点难办了。当然存储器用户是可以自行带回家的,不经用户同意,公司绝对不收集任何数据。

我的游戏收费很高,因为毕竟是世界上做出的 No.1 嘛。除了抵扣公司日常开销包括员工和我的个人收入外,其它的收入会以各种方式回馈社会。公司会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组织各种志愿活动,谁都可以报名参加,号召所有人一起改变世界,让世界更美好。助人为乐会受到游戏币奖励,这些游戏币可以用于兑换游戏时长。关于志愿活动这点,我脑补了很多很多细节,比如该怎么样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呀,怎么样让它和公司商业形成一个闭环呢,还有参加志愿活动的人,如何让他们有幸福感呢…

一般玩这种沉浸式的游戏,玩家可能会上瘾,那长时间的游戏对人的身体健康有无影响?得设置一些自动弹出虚拟世界的防沉迷机制。另外食物和水的需求如何解决?这就推进公司研究“未来食物”,一颗丸子解决所有营养等等等。


以上都是我的 yy,切不要当真。

我想有这样一个可以体验不同生活的世界是有趣的,但建立一个新的虚拟世界把人们连接起来去玩现实世界那一套,这是无意义的。之前在为知笔记中笔记全部丢失,前段时间 Notability 买断制改为订阅制受到的激烈讨伐,种种事情冲淡了我对数字世界的热情。曾经的我确实是愿意选择便利的人,恨不得什么东西都能电子化,但过了几个月离开爸妈独立生活的日子后,我越发觉得那些实物的存在才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你触碰得到它,你能感受到它就是你的。那些电子化的东西,不过是某个服务器里的几行代码,当它被损坏后,你还剩些什么?总结来说,实物和真实的世界更能给人一种安全感,另外它是丰富且美的,而当你打开自媒体软件,颠三倒四地永远是那些东西。看到这里的朋友们,放下手机,多和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接触吧!

✌️ 终于赶在离开前把这三个香囊都搞定了,一度想要放弃,但因为有送朋友的打算,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虽然绣得不精致,但贵在坚持到底。

学会了回针绣、法式结粒绣、缎面绣、轮廓绣、卷线绣。

其中卷线绣最难,有时候明明按着规则拉出针来,效果却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最让我感到崩溃的是包边的六股线,线太密扎进去很难拉出来,最开始我想到的办法是用双面胶增加我的摩擦力,但即便这样依然费力,期间我还拉断了一根针(导致某个香囊边上的一块位置有点凸起)。后来老爸看我如此费力给了我一把小号老虎钳,果然好用,效率提高了不少。

以前看到豆瓣手工组的小姐妹们心灵手巧我也跃跃欲试,但做完这玩意儿后再也不想碰什么手工制品了。

之前想过写一篇博文《从 Chrome 迁移到 Edge》,还好没写,我现在又要迁出 Edge,经过四个月的使用体验,我非常不建议 mac 用户使用它。最开始我不知道从哪里听说 Edge 比 Chrome 性能更好,速度快资源消耗少,反正我是没觉着有这回事。我的电脑每次使用浏览器就发烧,CPU 占用率永远超过 100%,下载了个能监测电脑温度的 app,时不时飙到 90 多摄氏度,把我吓得不行。

刚开始 Edge 有些小特色功能还是蛮吸引我的,比如 Collections,PDF 朗读,小范围翻译,但其实后两者使用频率也不高,前者也可以用收藏夹替代。此外,Edge 虽然可以使用 Chrome 的插件,但实测下来还是有很多无法正常使用。总而言之,使用体验还是 Chrome 更好。

在替换掉 Edge 的这几天,我使用 Safari 替代了它,能耗优化做得杠杠滴,开 n 个窗口,播放着视频也不会疯狂发热掉电。但比较可惜的是我比较依赖一些应用扩展,而 Safari 的扩展选择有限。目前还是选择 Safari + Chrome 这样的方案,日常冲浪使用 Safari,需要插件时再切换到 Chrome。

现代社会的我们是否太脆弱?

早上在豆瓣刷到一篇日记,有一篇讲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以及和父母、男朋友的关系。言语中控诉着周围的人对她潜移默化的伤害,我看着有点不太舒服。当你回顾你这一生,这人对你不好,那人也对你不好,是不是你内心过于敏感呢?我知道我这么说可能有点冷漠,正常人看到这类动态都会评论“你真不容易呀,为你打气”,她的内心可能真的很痛苦。

最近这想法一直在我的脑子萦绕。很早之前我开始阅读香奈儿·米勒的《知晓我姓名》,不过现在还没看完,因为它过于沉重我看得很慢。我非常欣赏她的文字,很有力量,我能感受到那个意外对她造成的伤害巨大。如果我用“脆弱”一词去形容她,那我就是个没有同理心的混蛋。

人类面对打击的极限是什么?是否所有的悲痛都能化作力量,让我们破茧成蝶?我们是否沉浸于自己想象中的创伤中?我没有答案,不知道《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是否能给我启示?越发想看这本书了。

刷到扯氮集的这篇文章 那帮中年人啊 请随便怼,里面有句话:

恰恰相反,这个时代,最需要被保护的,是中年人,好吗?

好心酸呐!结合这一年来陪伴在父母身边以及亲戚间的见闻,我现在特认同这句话。现在的中年人,在就业市场上竞争不过年轻人,经济的压力,夫妻间的矛盾,小孩子教育的压力,孩子大了没找到工作啃老,这些压力全抗在中年人的身上!而现在的年轻人呢,大多数人读书时搞好成绩,工作后赚钱能养活自己就足够了。对比之下,社会确实应该好好保护中年人,年轻人也要多关心关心他们的父辈。

好久没看这博客了,任它野蛮发展,刚刚看了下 Google Analytics 的数据,没想到近七日有 50 个用户的访问量,查阅了访问量最高的几篇文章,没想到还有几个评论,好惊喜呀~现在用的评论功能没有设置邮件提醒,感觉这功能得赶快安排上!不过回顾了几篇热文有点不忍直视,口语化过于严重可能面向读者不友好?接下来可能要培养自己言简意赅的能力。

之所以发这个碎碎念,是想写个请假条,四月应该不会发文章。选题虽然想了好几个,但留给下个月吧。

三月中旬以来,我就进入了赶场的状态,一开始还能适应,但长时间这样就会崩溃。昨天我情绪上就出了些问题,深深的无力感,什么也不想做,好在今天心态已经调整过来了。打算实践一个小策略,把我最关心的几个点找出来,比如说我希望自己多活动、少对着电脑、多看看论文,把这几个点分摊到一个星期的每一天上,优先级高的可以多设置几天。写了个 KM 的宏,每天早上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今天是什么日子,是关注学习呢,还是关注休息呢,希望它能慢慢缓解我的焦虑。

/////////////时间分割线/////////////

还没写完被爸妈拖出去吃宵夜,尝试了蚂蚱和蚕蛹,前者味道不错,值得一试。没想到再次写已经是 3 天后了,今天晚饭点时终于把折腾了好久的 DDL 给完结了,明天就能恢复正常生活啦啦啦!

上一条碎碎念我提到了公开发言这个问题,这里还想再谈谈。自从对这方面感到困惑后,不知怎么的就老是看到这类文章(啊,怎么回事,谁在监控我的脑子!我昨天还在想怎么能让视障者通过某种方式“看”世界,今天就看到了“世界首位官方认证半机械人出现”的新闻…1)先是看了一篇个人博客讲「如何有效沟通」,里面提到了要学会区分「态度与判断」,所谓「态度」是你对某件事已经有结论了,所以你的表达已经有偏向和诱导性了;而「判断」是基于一些客观事实有逻辑有条理的推论。我觉得作者这句话写的很好:“判断是可以讨论的,但是态度无需讨论,也不能讨论”,有效沟通得在「判断」上进行。而当今的互联网上的交流大多数时候基于「态度」表达,一旦大家的思想观念发生冲突,就容易带来无尽的争吵。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我发现大家的边界感越来越强2,看待事物越发敏感,虽然意识的提高确实是社会进步的的表现,但我真的好讨厌看到无穷无尽的批评和骂战,很容易影响冲浪心情。反思了下自己,我一直以来都奉行中庸之道,希望大家啥事都和和气气的讲,摆事实讲道理,所以这大概也能解释为啥看到这些言论不开心了。

今天刷到了魏武挥老师的一篇文章:一个匿名论坛的死亡 – 扯氮集。之前对「无可奉告」一无所知,看了 b 站视频大概了解这是交大几名学生课堂大作业演化而来的一个匿名校园 BBS 项目,但由于种种原因得关停了。在看到末尾的「无可奉告之禅」时,我觉得眼眶有点湿润,回到了魏武挥老师的文章,被现实重重地打了一拳,“乌托邦气质”,“这是反人性的”,确实,已经见证了太多匿名产生问题的例子。假想一个国家没有法律制约,也没有道德约束,刚开始大家不知道能怎么“骚操作”所以保持着纯朴,但当一个人作恶后,其他人看到了作恶带来的利益后也许就会心动;什么?你不心动?如果你周围的人都这么做了呢?你能像卡尔维诺笔下的那个诚实人一样吗?或者你能接受最后饿死的结局吗?

这个例子有点极端,我依然相信“人之初,心本善”,就像刚刚阐述的那样,当人一无所知的时候他不会想到作恶,作恶有一种从众心理在作祟。所以社区的开创者有责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引导新成员融入社区,共同维护社区的长期稳定发展。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包容一切是不对的,“每个声音都很重要”也是不对的,一切都得遵守相应规范。


  1. 在头骨中植入了天线扩充色彩感知的传感系统,使得他可以通过天线振动频率来感觉不同的色彩,甚至是普通人看不到的红外线紫外线等元素。(来自新浪新闻[return]
  2. 某瓣加入了相关小组后的长期观察 [return]

好久没记录点碎碎念了,一部分发在微博上,一部分发在了长毛象上,我想我要是有空可以做一下集成,把长毛象的内容接到我的博客上。转一下刚刚在长毛象上的嘟嘟:

这几天除了数不清的 deadline 外,还有一个感触,我越来越看不清问题,有的人这么说,有的人那样说,两者都是如此的极端,非常撕裂。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到底谁更有道理呢?我想到了「碎片化」这个概念,在没有任何 context 的情况下,就表达自己的观点会让旁观者困惑,就像那些名人讲话中的只言片语被拿来过分解读。我依然对很多事情感到不解,但我学到的一点是说话要更严谨些,尤其是在公开媒介上的发言。

另外今天挖掘了好几个有趣的工具:

  1. https://evernote-random.glitch.me/ 可以随机显示 Evernote 中的一篇笔记。从前主流都在讲「收集」,而现在大家慢慢意识到「回顾」的重要性,所以诞生了 flomo 这样的工具。但我对最近诞生的各种基于云的笔记软件持保守态度,所以云笔记这方面的需求还是使用老牌工具吧。不过对于这个工具的隐私安全问题我没有研究,Github 有源码,不放心的话可以本地部署。
  2. https://tldrthis.com/ 可以自动生成网页内容的摘要,使用场景就是有一篇非常长的文章没空全看完就可以用它生成简短的内容总结。有点尴尬的是我点了几次没有成功,不知道是网络原因还是算法太慢?
  3. https://chrome.google.com/webstore/detail/web-highlight/nacjdocenajmlomcagpkmhpikhcdligg 帮忙划重点的浏览器插件,配合上一个食用更加。效果嘛,就随缘了,我随便打开了一篇 https://www.eff.org/ 的文章,重点都划在 RELATED UPDATES 上了。

今天安排了重构课题组主页以及移动端适配的工作,本想着就花个两三个小时,没想到捣鼓了一天。不过可算是把适配工作完成了,成就感满满滴!我把主页的源代码放在 https://github.com/NicoleMayer/MassLab-HomePage ,目前代码结构比较清晰。第一次做适配工作,像个无头苍蝇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后来我用 Chrome 中 Inspect 的 Toggle device toolbar 通过一点点缩小页面宽度观察效果来调整样式,整个过程比较繁琐,不知道有经验的网页开发者是怎么做的。Chrome 对基于 Hugo 开发的页面不是很友好,我经常遇到“张冠李戴”(旧的样式遗留甚至覆盖修改后的样式)和必须 save 一下 css 文件才能应用上当前样式这些痛点,Safari 不存在这些问题,我很喜欢它的对齐线,但就开发者模式的成熟度而言,Chrome 还是略胜一筹。

尽管通过 Toggle device toolbar 完成了适配,实际的手机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发现了 chrome://inspect 这个东东,通过连接电脑和手机,可以查看手机端页面的元素和样式,又可以愉快地 debug 了~ 最后发现原因在于错误地估计了手机屏幕宽度,我对这玩意儿没底。。

另外,这个项目使用了 bootstrap,我换了 n 个 CDN,在不开代理的情况下都是佛系加载,最后实在没办法就下载到本地了。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代码依赖的重要性,引入一个不靠谱的库,就好像把后背交给了敌人 😂

我们总爱追逐光环,贴近它,试图照亮自己。这样做是到底是想让自己成为光环呢,还是只是想借一借光环的势,掩盖自己的卑微?这一点值得自省。 ​​​​

PS: 好久没写碎碎念,一来最近认真搞科研了,二是开始使用微博了,有些碎碎念直接发在了微博上。没想到玩微博的人这么多,很多喜欢的独立开发者都有账号并且还挺活跃的,不得不说,微博真是八卦神器,前不久的几个瓜我都是第一时间知道的 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