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选择这个选题,是因为它和我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这个月初,我从一个宁静的小镇搬到了遥远的大城市,第一次以“社会人”的身份真正意义上地搬家,不再是学生阶段的短暂过渡,而是要独立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在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我经历了很多挣扎与脆弱。直到今天中午之前,我的状态一直处于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状态,甚至会因为恐惧而发抖。理性上我知道这似乎有些夸张,事情都基本推进了,虽然过程不完美,但总归是能解决的。但我无法否认自己这种生理层面的不安,它是真实存在的。很多情绪如果不去思考和记录,就只是模糊地堆积在那里,于是我想好好剖析自己:我到底在害怕什么?

一是生活节奏被打乱。这是我从小就难以接受的事情,可能是天性如此。如果我对某天的安排已经有了预期或计划,就必须按照那套逻辑走,一旦被打乱,就会感到非常不适。当然,我并不是每天都要有计划,很多时候我也挺佛系的,没什么想法,这种情况下即便发生突发状况,我也能接受。原本这种对节奏被打乱的反应只是“不舒服”或“讨厌”,但现在却演变成了“害怕”。我觉得这和我搬来的这座城市有关。我曾在这里短暂生活过三个月,而那段时间,几乎每个星期都经历一件让我至今难忘的“刺激事件”。虽然那段经历的创伤感逐渐淡化,但“在这座城市总会遇上倒霉事”的印象一直挥之不去。我最近的经历似乎又陷入了这个怪圈——坏事接连发生,仿佛有连锁效应。但我也知道,这是大脑在熟悉某种模式后所形成的逻辑误区,现实世界并不是这样的。我这次是跨洲搬家,面对许多挑战本就正常,只是这些挑战正好踩在了我最敏感的点上。

二是金钱损失。这似乎还算不上“害怕”,更多是一种不爽。每天都觉得自己像只待宰的小羊,一不小心就踩进坑里,只能乖乖挨上一刀。虽然损失的金额都不算特别大,但一笔笔100刀地被割,还是挺让人生气的!

三是生命安全。来这里之前,就听说我现在住的公寓曾发生过入室抢劫,这让我每天都提心吊胆。搬来之后,发现周边环境确实有些让人不太放心,但好在公寓的门禁管理非常严格,让我渐渐放下了戒心。

四是职业前景。对于刚进入职场的萌新来说可能有些多虑,但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大规模裁员、找不到工作早已见怪不怪,更何况身处异国,失去学生身份后,想要继续生活就必须依赖与工作挂钩的签证支持,这无形中又增添了不少不确定性。虽然我始终相信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也有重新开始的勇气,但面对未知的未来,那种对不确定性的焦虑仍会长时间存在。哎呀妈呀,我怎么还是那么在意“到底会怎样”呢?大概还是因为不够自信吧。无论是工作还是科研,我都还没做到让自己真正满意的程度。希望接下来这一年,能看到一些实质性的成果。

五是对能否建立新朋友关系的担忧。我一直是个不太容易交朋友的人,一方面性格偏内向难以主动,另一方面我的雷点也特别多(比如:不能居高临下地“爹味”发言,要尊重女性而不是“照顾”女性,弱势群体同理,反对社达等等)。这么一说,好像要成为我朋友还挺难的?但幸运的是,这世上还是有很多温柔又美好的人,和他们相处时,我会真切地觉得,生活原来可以这么可爱。在这方面的焦虑感总是起起伏伏,脆弱的时候特别渴望有一点连接,有时候又觉得一个人也挺自在。

六是对孤独的害怕。这点似乎和上一条有些重合,其实只要忙起来,孤独感就不太会浮现。但在某些特定时刻,它还是会突然冒出来。比如前不久一个人搬家,上上下下跑了几十趟的时候,就特别希望有人能搭把手。(想到下个月还得再来一次就头大!)还有一种情况是,我因为不同的事情在一天里联系了不少人,结果五六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回复都没有。那一瞬间就会冒出“我是不是被全世界遗忘了?”这样的念头。这种情况其实是我最害怕的!理性上我知道这并不合理,毕竟现在大家都很忙,回消息本来就慢。可这样的想法还是会不由自主冒出来,那种说不清的恐慌总是难以控制。与其说是对孤独的害怕,不如说是对“失去连接感”的担忧。

七是对情绪无人理解的害怕。去年这种情况特别明显,我甚至去做了心理咨询。但慢慢地,我好像已经放下了那种非要被理解的执念。没有人能真正完全理解另一个人,甚至连我自己,也仍在不断摸索和理解自己的过程中。所以也不必强求别人懂我,只要彼此是善意的、是真诚的,就已经足够了。不过,我始终渴望那种情绪能被感知、被理解的状态。有时候会幻想,如果人们像阿西莫夫笔下的第二基地那样,能够彼此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却又不至于像读心术那样侵犯隐私,或许这个世界会变得更温柔一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会更自然,我们也许会更在意内心的感受与生活的质量,而不是一味追逐商品经济下的浮华与奢侈。

八是对死亡的害怕。如果死亡就像灭霸打个响指那样,瞬间消失不再存在于这个世界,我是可以接受的。但现实中,死亡往往伴随着受伤、病痛或衰老,而真正让我害怕的,是在死亡过程中的痛苦与无力感。

九是对开车的害怕。归根结底,其实是对车祸和死亡的恐惧。我曾经出过一次车祸,前不久路过当时出事的路口,心里还是会泛起一阵后怕。每次遇到一些突发状况、差一点出事的时候,都会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湾区的路况确实复杂,但整体车速比波士顿慢不少,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驾驶的难度。但因为车流量巨大,开车依然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

十是对家人身体健康的担心。爷爷奶奶和外婆年纪都大了,今年过年时奶奶还摔了一跤,骨折了,全家人都很担心。好在手术很顺利,现在也在慢慢恢复中。年纪越大,越能感受到生命的流逝,很多东西一去就不再回来。这种担心终究只是担心,每个人都只能尽力照顾好自己的安全和健康,真有问题了,就再积极面对和处理。

十一是对人多的害怕。很多人喜欢热闹,但我始终不太能适应人群密集的环境。偶尔出去凑个热闹还可以接受,但要是每天都得面对乌泱泱的人流,真的让人感到窒息。我曾有一段时间在一座写字楼实习,周围全是类似的大厦。每到下班时间,人群像沙丁鱼一样挤进旁边的地铁站,那种被人潮裹挟、几乎动弹不得的感觉,至今让我感到害怕。不过这种害怕倒也容易避免,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就好了。

十二是对努力付之东流的害怕。付出了很久,最后却发现方向走错了,或者结果根本没人关心,这种感觉真的挺让人沮丧的。现在大家越来越意识到,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也因此更容易陷入选择恐惧。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决定,到底哪一条才是最适合自己的路?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有父母替我们拿主意,我们必须自己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尽管可以向身边人寻求建议,但他人的经验和偏好未必就真的是适合自己的答案。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在大方向上并不那么恐惧。可能是运气不错,刚好踩中了某些热点,多少带来了一点 privilege。但在具体的项目层面,还是会有这种担忧。比如那些半途而废的工作,或者怎么投也投不出去的论文……

以上是我总结的自己当下可能存在的一些恐惧。日常最常出现的,是生活节奏被打乱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担忧,其他大多是由特定情境触发的,虽然当下感受可能很强烈,但随着问题的解决,也会慢慢淡去。我要狠狠地抱住自己!无论未来经历什么,都会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让我的生活更加立体和丰富。人生不只有快乐和顺利,心酸与痛苦在事后回望时,往往也带着另一种意义。与其害怕,不如早些经历早些成长。现在的我反而觉得,早一点面对这些挑战,总比更迟的时候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