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蝴蝶》是一本 2018 年发表在晋江上的小说,现已出版,讲述了一个留学生穿越成民国时期去温哥华千里寻夫的广东乡下小媳妇,阴差阳错被拐卖上了去旧金山的邮轮,与一位激进美国排华“愤青”相遇相知相爱的故事。言情小说里,这类一开始就带有偏见看对方的故事最有张力,同时由于当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跨越种族的爱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变得更加浪漫和吸引人。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本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爱情故事,更在于对那个时代的描绘,作者显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书中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文化氛围。此外,作者还非常成功地刻画了书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男女主还是他们身边的人,每个人的个性都栩栩如生,没有只为衬托男女主而存在的简单背景板。近年来晋江上的小说质量下降明显,因此想要淘到好看的小说并不容易,就像浪里淘沙一样。而想要淘到兼顾好看和文学性的小说,更是难上加难,几乎可以说是万里挑一。这本书就是不可多得的宝藏之一,它启发我去了解那个年代的故事。

时间线大概设在 1930 年前后,女主是在旧金山的天使岛移民站入境的,这个移民站主要接受了亚洲移民。当时美国在其他城市也有移民站,例如纽约有个爱丽丝移民站,但这些移民站主要接受欧洲移民。到达旧金山后,船上的人们兵分三路,美国人和欧洲人各占两路,他们很快就通行了,而亚洲移民有单独的通道,他们在漫长的队伍中,等待着体检和询问。移民入境美国前需要在当地使馆填写一份《移民宣誓》,询问过程中海关会核对相关信息。询问过程可能持续好几天,若回答与记录不符,则将受到进一步的审问,延长扣留或遣送回国。

由于各种排华法案的颁布限制了华人移民的合法途径,很多华人开始想尽办法采用迂回的手段入境,比如通过证明自己是已拥有美国国籍华人的后代,小说中女主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入境的。当时估计移民局已经发现此法的泛滥,因此对这种行为的打击力度也很大,例如,每个家庭只有两个孩子的移民名额,另外移民局对申请人进行询问的过程更加严格谨慎,即便核实后发现信息是正确的,移民局也不会立刻给予公民资格,需要保证移民在父母家中住满半年,期间会定期接受警察上门拜访以确认家庭关系的真实性。

女主角被移民局官员通知各项手续事宜时,其中提到了回国相亲需要提前四周申请的事情。这个细节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它印证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自从《排华法案》出台以来,美国法律严禁华人与其他人种通婚,这导致了华裔公民选择配偶的范围被大大局限。只有在唐人街的邻里和少量的留学生中寻找配偶,或者是回国相亲。移民局官员提到了这件事,可见回国相亲在华裔人群中的普遍性。

本来遭遇拐卖女主应该会面对惨淡的人生,但幸运的是拐卖她的妇女第一次做这种行当,良心不安,于是决定收养女主,不仅供养她还送她去念书。怀有种族歧视的男主遇到女主有难居然选择救她,尽管起初有利用的成分,但也没要求女主做什么大事儿(我不觉得那些事找不到其他替代的人),倒是为了赎出女主花了不少银子,不算是什么划算的买卖。毕竟这本书还是本浪漫小说,剧情爽爽爽就完事了,从言情的视角来看还挺浪漫的,那段拍卖女主的过程既有英雄救美的场面,又有私奔的即视感。不过小说中还有个女孩子就没有女主角这么幸运了,同样是被拐卖,并没人救她,做了几个月妓女后好不容易得到救助会的援救,本以为她的人生能从此得到解放,却哪知是压死骆驼的最后稻草,从此她既进不去白人社会,也永远回不了华人的世界了。我想其实这才是大多数人的命运,女主这里自认为虽然可怜但她绝对不会到这种境地(因为她觉得自己有知识有能力),感觉这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很多时候我们鼓吹自爱自强就能导向不错的结局,但在大环境的背景下可能是不堪一击的,命运是无常的。

书里的有些借女主表达的观点我还蛮喜欢的,比如由国旗引发的文化认同问题的讨论,为什么同样是移民,某些国家的人更能融入?作者提到了“后喻文化民族”这个概念,第一次听说还挺新奇的,不过网上查到的资料似乎与文中颠倒了下,“前喻文化”才是长辈具有绝对权威,晚辈向长辈学习,”后喻文化“则与之相反,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在这种思想体系下,中国人会认为旧的东西更经典,更值得思考,因此”根“的概念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心中,即便是现在,很多在美国的华裔家庭也希望自家孩子从小学习中文,以保持这样的传承。另外还有女主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个有色人种站在会议的舞台上演讲,那段开头还蛮有意思,通过华人眼中的美国人的印象,巧妙地引发了关于美国人对华人刻板印象的讨论,同时两个种族之间的关系就像两个人(男主女分别来自不同种族)之间的关系,“谁愿意先迈出这一步”?

书中有几段经典的画面,男主带女主“私奔”,男主在酒吧里的脱衣舞秀,男主迎着飓风逃出家里的控制暴雨中来寻女主,男主陪女主从西岸到东岸去参加会议(这一路算是个公路旅行蜜月吧),男女主在香港的重逢,想起这些片段都觉得十分感动,私奔时的甜蜜刺激和分别的遗憾伤感都写得特别到位。我心中的Top1当属 striptease show,这段实在过于经典,男女主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正式约会,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不排华的酒吧,在音乐和酒精的氛围中,一向严肃端庄的男主俏皮地问大家想不想看他跳脱衣舞!这谁受的了!男女主的互动,女主又羞涩又激动又吃醋,酒吧里其他人的起哄,加上美男的诱惑,这段描写简直张力拉满!最后俩人来了个 kiss,太圆满了!但当我回忆这些美好的片段时,我不得不承认女主在整个过程中的被动性,女主在这个过程中是弱势的,尽管她和男主的相处是平等的,但似乎男主付出得更多一些,要是男主没有逃离家庭去找女主,这也许就是另一个《时光小旅馆》的故事,多年以后告诉自己的儿孙,曾经自己有一个深爱的人,但却因为种种原因而分离,直到现在还心怀遗憾。还好男主他先迈出了这一步,女主也接住这份爱恋,让这一切不再成为遗憾。

如果这本书只是一个甜蜜的恋爱故事,那我可能不会被深深吸引。事实上,最让我着迷的部分是小说中的各种细节。作者在故事中巧妙地融入了历史背景和文化元素,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美国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所有的街道都是真实存在的,小说中的很多地名/措辞采用的是当年的习惯,日用品和服饰都挺符合那个时代背景的,作者甚至会写到品牌叫什么,我在搜索过程中还顺带学习了内裤的历史,原来现代意义上的三角内裤直到 1935 年才被发明出来,之前的内裤都是上下连体的,难怪现在还有 bodysuit 这种反人类设计。文中经常提到男主有内华达口音,暗示男主童年在内华达呆过,他喜欢在嘲讽别人时用非常夸张的口音,所以我就很好奇内华达口音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油管上查了查也没听出来什么特点,在语言方面我有些迟钝,刚来麻州时我能听出来好像大家说话方式有些不一样,但现在呆久了完全感受不出来了,前几天看了个比较老的美国电影,非常诧异当年的口音和现在的差距,感觉是有些模仿英式发音但又带些美国特色的发音。此外文中还有很多地理重名梗,比如各个地方的法尔茅斯(Falmouth),印象最深刻的肯定是哥伦比亚(Colombia),“i just wanna ask, if you would like to go columbia with a nobody, like me?if you would like to against the fuckin world, together with me?”,女主一直以为这里的哥伦比亚指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因为会议在这个大学举行,但没想到男主暗戳戳地赋予它另一个含义——Washington District of Columbia,因为在这里跨种族婚姻是合法的。还有个很喜欢的细节,由于嫖赌是非法的,它们通常与杂货铺结合在一起,这让我联想到《少年谢尔顿》里头 Meemaw 先后在洗衣店/录像带租赁店后捣鼓了个小赌场,明面上有个正经生意,实际上靠非法营收赚钱。小说里比较有趣的设定是,不同属性的杂货铺会漆上不同的颜色,这样大家就能分辨出杂货铺的真实功能。早年佛堂因为异教被罚款过,后面也变成偷偷摸摸的了。不知真实历史上是否也是这样,但这种细节设定很有趣。正是因为作者的细致和严谨,这些细节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真实,也让我更代入小说中人物的视角,和他们一道感受 1930 年代的旧金山和美国。

阅网文无数,这是我第一本如此认真反复看的小说。每当翻开这本书,就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沉浸在那段历史的波澜壮阔之中。看一部小说,爱上一座城,有机会我一定要去旧金山打个卡,看看唐人街现在的模样,领略那充满故事的九曲花街,坐坐旧金山的电车,体验当地的手推缆车,观察这座城的景与人。

历史参考

资料来自于网络搜索、相关书籍和 chatgpt。

天使岛移民站(Angel Island Immigration Station)

  • 1910 年开放
  • 别名:西方世界的爱丽丝岛(Ellis Island of the West)
  • 创立初衷:帮助来自亚洲国家的移民加入美国
    • 除了亚裔外,来自澳大利亚、南美、加拿大和俄罗斯的移民,也曾在天使岛移民拘留所登记过。
  • 自 1882 年《排华法案》禁止华人移民美国后,天使岛移民拘留所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扣留新华人移民。

    • 高达20万的华人曾在天使岛上被扣留 2 至 3 周,但通常会延至若干月甚至若干年。
  • 1940 年 8 月的一场火灾烧毁了行政楼,天使岛移民拘留所也随之关闭。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移民拘留所被移交给了美国军队,美国军队将天使岛移民拘留所改建为日本和德国士兵的战争俘虏处置中心。

  • 二战后,移民拘留所一直被闲置,直到 1963 年,拘留所的所有权转交给了加利福尼亚公园与娱乐管理局(the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Parks and Recreation)。

  • 1976 年,天使岛移民拘留所历史咨询委员会(the Angel Island Immigration Station Historical Advisory Committee,AIISHAC)得到了联邦政府的资助,重修部分移民拘留所。经过大规模的修缮之后,天使岛移民拘留所作为博物馆向游客开放。天使岛移民拘留所历史咨询委员会最终变为了天使岛基金会(Angel Island Immigration Station Foundation,AIISF),继续负责移民拘留所有关移民拘留所历史的保存工作及开展教育项目。

  • 1997 年,天使岛移民拘留所成为了美国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物。

  • 2000 年 3 月,州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拨资 1500 万美元用于修复移民拘留所的设施。

契纸儿子和女儿(Paper Sons and Daughters)

  • 1906 年旧金山发生大地震,随之而来的火灾毁坏了有关华人移民的记录,部分华人通过欺骗等方式取得美国国籍。
    • 只要说服天使岛移民拘留所多疑的官员,证明自己是拥有美国国籍的华人后代,就可以获准入境。
    • 这种方式被称作契纸儿子和女儿(Paper Sons and Daughters)。
  • 除华人外,该策略也被墨西哥、古巴和加拿大的非法移民普遍使用。
  • 尽管虚假的“契纸”确认了移民拥有申请入美许可证的权利,但是仅仅拥有“契纸”并不能成功定居美国。
    • 首先要向移民官证明自己确实就是“契纸”上那个人,被怀疑使用虚假身份的人会被拘留在天使岛上,直到身份得到证实,最长拘留期为两年。
    • 这样的要求实际上维系了另一经济产业,专业的“移民指南”撰写人会记录下申请人“契纸家庭”的历史、乡村生活和地形、职业和家族关系的所有细节。将要移民的“契纸儿子”也会学习旧金山的地理和历史,所以移民经济公司和掮客在中国的地图生意也十分火爆。
    • 尽管政府审查愈来愈严格,但是,成为“契纸儿子”依旧是他们移民美国的最佳选择,因为相比其他移民类别,“契纸儿子”能享受更多权利。

小说中被拐卖的女主就是通过“契纸女儿”的身份成功入境的,但限制了只有在“父母”家中住满半年才能申请规化为美国公民,期间会有人定期上门拜访以确认家庭关系属实。

1875《佩吉法》(the Page Law)

1875年,国会通过了《佩吉法》,禁止亚洲合同工和被认为可能成为妓女的妇女进入美国。因为许多美国人怀疑,如果不是全部的话,大部分的中国妇女可能是妓女,移民官员对她们进行了侮辱性的影射,说她们来美国是出于非法原因。因此,许多中国妇女甚至没有试图移民到美国。这导致了华人移民社区的性别比例不平等,华人家庭的发展极为缓慢。

作者花了一些篇幅介绍这个法案,让我深刻感受到当时背景下美国人对亚裔女性的敌意。“根据加州警察局资料记录,旧金山唐人街的中国女人,百分之九十九是妓女。天使岛海关时常会见到一些十四五岁中国少女,声称自己母亲去世,投奔年迈老父来到金山谋生,事实上,她们中的一些,将会在当晚将自己售到三千美金。”作者还提及即便是21世纪,还有女孩子在经历这种歧视,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作者摘录了《佩吉法》询问全文,并注明这部分内容参考自邱彰的《美国华人法律史》: - 你曾经跟在美国的任何人或团体签约,从事卖淫及不道德的目的吗? - 你是自愿去美国的吗? - 你去美国时为了从事娼妓业吗? - 你是已婚还是未婚? - 你去美国到底要干嘛? - 你到那边的职业会是什么? - 你曾在内地、香港、澳门住过妓女户吗? - 你曾在以上妓女户工作过吗? - 你是一个有道德的女人吗? - 你想在美国过一个有道德的生活吗? - 你的父亲及丈夫是否支持你来美? - 你的父亲及丈夫是否支持你在美国的生活费? - 你是否成长在一个好的家庭?

1882《排华法案》(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此法通过后,华人移民美国几乎中止,该法内容为: - 停止华工入境 10 年。 - 不准境内华人归化为美国公民,华人一旦回中国探亲,就不能再回美国。 - 1880 年 11 月 17 日前既居留美国并获得海关证明文件之华工,暂时出境后准予重入美国。 - 持有中国政府英文证件,说明依约有权入美之华人(非华工),准予进入美国。 - 非法入境之华人,于此法案通过后,一律驱逐出境。 - 州法院或联邦法院不得允许华人归化为美国公民。 - 禁止华工及其眷属入境。

1922《克博法案》(The Cable Act)

  • “任何女性归化成为美国公民的权利,皆不因她的性别或已婚的状态而受损。”这条听上去似乎不错。
  • 然而它接着规定:“女性不能因为先生已是归化的公民,就取得公民权;她们需在美国连续住满一年后,才能申请归化。但她若嫁给一个无法归化为美国公民的外国人,也就是亚洲人,就会丧失公民权。”

此法案于1931年修正,准许女性在嫁给无权成为公民的丈夫后,仍可保留其公民权。1936年被废止。

小说中的男主是共和党人,政治立场是反华的,同时也是《克博法案》的支持者,男主在遇到女主前的工作就是帮助联邦警察追踪华人非法移民的源头,他希望通过这些证据来驳回对《克博法案》的修改请求。作者选取《克博法案》作为背景还挺巧妙的,首先时间刚好对得上,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和具有历史感;其次该法案限制了华人女性的权益,对那个时期在美国生活的有女孩的华人家庭来说,是一个非常关切的问题;同时,作为一个跨种族的爱情故事,该法案也象征着横亘在男女主角之间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1924《移民法案》(The Immigration Act)

禁止亚洲人包括华人入境成为公民,不得娶白人,不得拥有土地。此法造成许多华人无法把家人带来美国,妻离子散,极不人道。

1930 年代的公共交通

似乎电车(Tram)是那个年代非常流行的交通方式,至少在旧金山是这样的,小说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电车描写。记忆中只知道武汉是有电车的,小时候看到很好奇,但也忘了自己是否乘坐过。长大后几乎没看到过电车了,它似乎已经被时代淘汰了,所以在我眼里挺有复古的味道的。

轮渡(Ferry)也经常在文中出现,它应该是连接旧金山与周边地区的重要交通工具。

旧金山的缆车(Cable car)至今也挺出名的,特别是鲍威尔缆车(Powell Street Cable Car),文中描写了手推的过程还挺新奇,哈哈,我就是来自东岸的土包子,好想见识见识看!

短途很流行的就是以上三种了,短途巴士(Bus)肯定也是有的,但由于现代也很常见,作者没给予太多笔墨,至于出租车(Taxi)是有的但估计蛮贵的,也就记得男主从家中逃出来迎着飓风去找女主时坐过一次。

长途的话有灰狗(Greyhound)巴士,是美国跨城市的长途商营巴士,成立于 1914 年。公司的创始人卡尔·休斯在成立公司时,发现他的司机经常迟到,以至于乘客开始调侃他们说像是“灰狗在逃跑”,由于这个调侃的比喻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说法,休斯决定将公司命名为”Greyhound”。

火车也是当年非常流行的长途交通工具,书中最开始女主看着别人坐火车是心生向往的,非常想体验体验那个年代的火车,但没想到她真正体验到坐火车时还挺不愉快的。由于种族隔离政策,火车有专为有色人种提供的车厢,非常拥挤,而白人也不得混入有色人种的车厢,这一段看得很憋屈,尽管两人情投意合,但这个世界却给他们带来重重障碍,坐车也没法光明正大地呆在一块,很喜欢男主在火车上对女主的道歉“Sorry, sorry for everthing”,旁白是“For me, for the train, for this country.”,这段话非常击中我,有一句挺有名的话大意是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具体的人,在男主真正接触华人之前,他对华人这个群体的概念是抽象的,主要来自媒体、社会和家庭给他的灌输,因此,他厌恶这个群体,认为一切种族隔离政策是理所应当的,然而,他爱上了一个华人姑娘,在和她一起面对这个世界时,才意识到那些政策是有多离谱,他感到愤怒,但他的姑娘却默默地忍受这一切,这让他觉得难堪和羞愧。尽管如今跨国旅行变得便利,但不同国家的人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加亲密,刻板印象依旧存在,我们自身的危机感破坏了与外界友好接触的桥梁,敌意甚至加重,这让人感到难过。

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正是商业航空崛起的时代,但当时的飞机技术相对现在还是非常简陋,飞行高度也很低,受到气流和颠簸的影响较大。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空气循环系统和减震设备,当年的乘客在飞行过程中很容易感到不适,书中还描写了每个人都配有一个呕吐盆,它让我联想到现代火车上会配有呕吐袋,小时候坐长途还真容易不舒服,长大后很少有这种感觉了,一来也许是技术更先进了,二来也许身体也习惯了这样的方式。看这本书还被科普了加压客舱,在那个年代是新型技术,可以通过控制飞机内部的气压让飞机飞得更高些,以提供更适宜的气压环境和稳定的氧气供应,这种技术现已经成为现代民航的标配了。需要指出的是,当年的飞机技术还不足以支撑跨洲的长途航行,因此如果需要在中美之间往返,通常会选择乘坐远洋邮轮。

地理

  • 中国湾: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地理名称,但是在历史上,人们经常使用这个词来形容旧金山湾内的一个特定区域,该区域曾是早期华人移民的主要定居点之一,因此被称为“中国城”或“中国湾”。

  • 奥克兰(Oakland)

    •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湾东岸,与旧金山市隔湾相望。
    • 华人最早在19世纪50年代淘金潮时期就聚居奥克兰,不过受到十九世纪排华潮影响,奥克兰的华埠搬过几次,直到19世纪80年代落脚于现在的委士打街(Webster Street)和第八街(8th Street)地区。
    • 奥克兰华埠早期规模远比旧金山小;1980年代华人移民增加后,目前以位于第九街的中华文化学院和富兴中心为主,大约包含百老汇街东边的区域,由第七街到第十一街以至 Laney College 附近,规模比旧金山的华埠略小。
    • 美丽湖东南边的东十四大道(E 14th Avenue)附近另外有东南亚华人和越南人聚集的小华埠(又叫新华埠)。
  • 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

    •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座城市,也是该州首府。
    • 中文译名“沙加缅度”源自19世纪粤籍华侨对“Sacramento”以西班牙语发音的音译。
    • 老一辈华侨也通常称萨克拉门托为“二埠”,相对于“大埠”旧金山和“三埠”斯托克顿,但近年新移民已较少用这名称。
    • 在19世纪中的掏金潮时,萨克拉门托是一个重要的人口集散地,也是一个商业和农业中心、和运货马车队、驿站马车、河轮、电报、驿马快递、和第一横贯大陆铁路的末端站。
  • 斯托克顿(Stockton)

    •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圣华金县的一个城市,位于旧金山湾区以东。
  • 圣弗朗西斯科(San Francisco)

    •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沿海的大型城市,为加州唯一市县合一的行政区。
    • 中文通常译作旧金山或三藩市,官方正式名称为旧金山市郡(City and County of San Francisco)。
    • 市场街北边为旧金山主要商业和观光文化景点,主要以联合广场为中心,从联合广场往北经过板街的法国区,通过都板街(Grant Avenue)“天下为公”的牌坊下进入唐人街, 是北美洲最古老的唐人街。
    • 贴近唐人街旁为小意大利的北滩。小意大利最著名的餐馆为“臭玫瑰”(The Stinking Rose),所有的菜肴都有大量的蒜。
    • 科伊特塔(电报塔)及榛子街均位于区内的电报山上。
    • 观光客聚集的渔人码头则位于唐人街的北边,内有39号码头及吉尔德利广场(Ghirardelli Square),游客可从39号码头搭船前往恶魔岛和天使岛。
  • 旧金山唐人街及其附近街道

    • 企李街 (Stockton Street)
    • 帕斯域街 (Pacific Avenue)
    • 都板街 (Grant Avenue)
    • 吉里街 (Clay Street)
    • 萨克拉门托街 (Sacramento Street)
    • 鲍威尔街(Powell Street)
    • 伦巴德大街(Lombard Street)
      •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三藩市一条东西方向贯穿要塞公园及牛洞区(Cow Hollow)的街道。
      • 其有一路段由八个急弯组成而闻名,并因此有“九曲花街”之称。
      • 男主起初在旧金山住在这条街上,后女主与其同学也在这里住过。
  • 索诺玛(Sonoma)

    •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县,县治圣罗莎是县中最大的城市。
    • 索诺玛县拥有13个美国葡萄种植区,以及超过250家酒厂,是加州葡萄酒之乡中产酒量最高的一个县份。
    • 禁酒令时期大家都跑到这来喝酒。

加州到华盛顿的路线:加州->内华达州->犹他州->科罗拉多州->密苏里州(独立城)->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华盛顿特区

文章的部分内容被密码保护:

书单/影单

《了不起的盖茨比》 - 书中提到“长岛氏族瞧不起纽约市的商人与暴发户”,那个年代长岛已经是富人区了吗? - 网络搜索不断将长岛与《了不起的盖茨比》联系到一起,于是想了解了解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长岛的人和纽约的人生活有什么差异?

电车 - 《哈尔的移动城堡》 - 里斯本拥有许多标志性的电车,最为著名的是“28号电车”,它是一种有着橙色外观的古老电车,可以沿着市中心狭窄的街道行驶,连接了城市的各个地区。除了28号电车,里斯本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电车,例如有蓝色外观的“15号电车”和“18号电车”,还有运行于郊区的现代化电车系统。这些电车不仅是里斯本的交通工具,也是这座城市的一大景点,吸引了无数游客来欣赏和体验。

白人和黄人的爱情 - 《蝴蝶夫人》普契尼的歌剧 - 《西贡小姐》 - 《海逝》黄柳霜主演

黄柳霜的《龙女》

《一树梨花压海棠》 - Lolita 洛丽塔一书的电影名居然叫这个 - 要不是前不久被科普了这句诗的隐晦含义还会觉得奇怪呢

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征战史

旧金山唐人街的真实历史 - 好奇有没有像教父那样的存在吗? - 好奇唐人街和当地政府的关系?

马克·吐温 - “the coldest winter i ever spent was a summer in san fransisco” - 很神奇,小说里通过女主的记忆,马克·吐温是个极端的排华者,而网上搜索的资料很多都在宣扬他在文中表现的对中国人的人到情怀 - 这种矛盾性激发了我对马克·吐温作品的兴趣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 记得初中时看过,但内容全忘光了 - 现在的我再去看应该能印象深刻!

《尤利西斯》 - 这是一本挺长的小说 - 男主读这本书时它刚问世不久,他翻了好几遍,这本书应该对他影响挺大的

葛丽泰·嘉宝《流浪汉彼得》

张爱玲《沉香屑:第二炉香》

书单|金山蝴蝶参考文献 - 该小说的一些参考文献 - 关注作者微博时有刷到厚厚一沓参考书,敬佩作者在这方面下的功夫! - 下面选一些我有些好奇心的: - 林露德(Ruthanne Lum McCunn)的《千金姑娘》英文叫做 Thousand Pieces of Gold 作者说这本书是致敬了它 - 邝丽莎(Lisa see)《上海女孩》英文名为 Dreams of Joy: A Novel - 严歌苓《扶桑》 - 沈卫红《金钉》 - 亦舒《纵横四海》 - 蒲宁《来自旧金山的绅士》 - 韩素音《瑰宝》 - H.W.布兰兹《黄金时代:小人物在大时代的处境和选择》 - 游江《九十九种他乡》 - 高晓松《晓松奇谈·世界卷》 - 《海外寄霓君》这不会是斯言桑的原型吧?